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1月22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戊戌变法"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康有为梁启超
戊(wù)戌(xū)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指的是中国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夏秋之际发生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变法最初由慈禧太后默许、光绪皇帝主导,深入经济、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目的是使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然而后期改革过于激烈,加上光绪皇帝有意通过维新派夺回权力,且有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建议将慈禧太后囚禁、暗杀等传闻,加上以慈禧为首的清朝当权保守势力担心变法中的计划最终会导致中国被日本和英国瓜分,步上朝鲜乙未事变的后尘,因而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日就告终。维新派首领康有为逃往天津,梁启超逃入日本驻北京大使馆,谭嗣同等维新人士陆续被捕杀害,光绪帝则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慈禧重新当政,引发了民间舆论转向支持孙文和黄兴等更为激烈的革命主张,即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背景[编辑]
主条目:洋务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朝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迫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分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同治年间(1861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式,改良生产技术。全国各地先后引入了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及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海军——北洋水师。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败给日本,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大清因此割让了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二万万三仟万两银即二亿三仟万两白银。证明了洋务运动未能根本地改变清朝落后的境况。于是涌现出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
公车上书[编辑]
翁同龢曾经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人发起的强学会,但是戊戌变法进入第5日,慈禧要求光绪下令免去他的协办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职务,逐回原籍
主条目:公车上书
变法维新的要求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各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且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和梁启超作出呈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得到多人连署。5月2日,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北京官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光绪帝。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是由各省荐派,依照汉代孝廉乘公家马车赴京师接受考核之惯例,对“举人进京参加会试”又俗称为“公车”,故称“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效果,但是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变法酝酿[编辑]
1897年底,发生山东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俄国同时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且要求拓展九龙及新界。
1898年(戊戌年),康有为多番上书要求推行新政,但是康有为非四品官,无权力上书皇帝。1月29日,经张荫桓推荐[1],康有为的奏折首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转呈光绪,光绪命令允许康有为随时上书。于同日,康有为第6次上书。2月,康有为第7次上书,再次建议皇帝效仿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改革,并且呈上他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大彼得变政记》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籍。皇帝之后每日阅读,并将康有为的著作呈览给慈禧。康有为的书加强了光绪帝对改革的决心。[2]
5月29日,恭亲王奕䜣去世,死前对光绪说:“闻广东举人康有为等主张变法,请皇上慎思,不可轻信小人。”他逝世两日后,康有为以御史杨深秀名义呈上奏折,请求明定国是。6月6日,徐致靖上书《请明定国是疏》(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
1894年末,谭嗣同给其师欧阳中鹄写信谈及改革路径,具体到改革经费的筹措时,谭嗣同说:“试为今之时势筹之,已割之地不必论矣。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认为蒙古、新疆、西藏、青海“毫无利于中国”,不如卖掉“供变法之用”。
康有为在戊戌年前后,也有将西藏、新疆等地卖给列强的想法。据翰林院编修夏孙桐在《书孙文正公事》中记载,朝廷重臣孙家鼐曾质问康有为的新政构想“万端并起”,经费将如何筹措;康有为的回答是:把西藏卖给英国,“可得善价供新政用”。然而康、谭其实并不懂国家之间买卖疆土是怎么回事。在康有为进呈给光绪帝的著作之一《日本变政考》里,康有为举了库页岛(日本人称桦太岛)划俄和阿拉斯加售美两个例子,来证明其卖疆土搞变法的理念是正确的。然而日俄《桦太千岛交换条约》并非如康氏所言,不是日本政府在“卖地”,而是日俄两国的一次边界勘定。至于出售阿拉斯加,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卖钱来处理内政,其所得亦非如康有为所说,卖了“金钱数万万(亿)”(实际上仅卖了720万美元),更没有拿来“筑铁路、兴学校、购铁舰、增海军”。批评者指出,康有为在进呈给光绪的著作里如此扭曲史实,或是其本就一知半解,或是刻意曲解以引诱光绪赞同卖疆土搞变法——考虑到康氏毕生为学,如梁启超所言,常好博求异,为证成己论,不惜抹煞事实,曲解证据,恐后者之可能性更大[3]。
明定国是[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明定国是诏
1898年6月10日,光绪令翁同龢起草《明定国是诏》,送呈慈禧审查,得到批准,于6月11日(农历四月二十三日)颁布《明定国是诏》[4],表明变革决心,百日维新由此开始。
光绪并召袁世凯来京,下旨进行新政整顿在军事上,陆军改练洋操,并开始一系列的改制:
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法可补我所未及。……今将变法之意,布告天下,使百姓咸喻朕心,共知其君之可恃,上下同心,以成新政,以强中国,朕不胜厚望焉。[5]
6月13日,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上《国是既定,用人宜先,谨保维新救时之才。请特旨破格委任折》一折,保荐康有为、谭嗣同、张元济、黄遵宪、梁启超五人。[6]6月16日,光绪首次召见康有为。据传康有为入殿前,碰到刚刚接到直隶总督任命的荣禄,荣禄问:“以子之大才,亦将有补救时局之术否?”康有为答:“非变法不能救中国也。”荣禄问:“固知法当变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变乎?”康有为答:“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7][8]康有为觐见光绪帝时,开宗明义说:“大清快要灭亡了。”光绪答这是保守官员所累,康有为指靠那些官员推动改革,等如缘木求鱼,康有为用了大量的时间,力陈变革之必要。这是光绪与康有为首次会面、亦是唯一一次,数日后,光绪调任他为总理事务衙门章京行走,但是官位仅至六品,而康有为早于3年前已经是六品官。
随后在7月3日,光绪又召见梁启超,并且仅委派其出任六品官的办理译书局事务。梁启超获得任命后,离开北京,没有再次参与新政。在整场百日维新中,仅康有为、梁启超见过光绪一次,其它人都没有见过光绪。
变法内容[编辑]
光绪于公元1898年起用康、梁两人等推行新政,并以谭嗣同等四军卿架空原有的军机大臣,受到保守派的反对。新政内容主要涵盖教育及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赠送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这令光绪倾向以明治维新为改革的蓝本。
教育改革[编辑]
这是维新派最重视的地方,细节包括:
举办京师大学堂
所有书院、祠庙、义学及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各省设高等学堂,府城设中学,州县设小学
鼓励私人开办学堂
设立翻译、医学、农、商、铁路、矿、茶务及蚕桑速成学堂
派遣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废八股文、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设译书局
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经济建设[编辑]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外因为官办企业多有弊病,故此也著重鼓励民办企业。
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且在各省设分局
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清西各法切实开垦
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在各地设立工厂
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
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命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军事[编辑]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
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
筹设武备大学堂
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允许私人开设军事工厂,制造军火
政治[编辑]
裁减冗官和重叠机构
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
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更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
解除报禁(允许民间创立报馆)
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
康有为还有好些未发表的新政,如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及教会、以孔子纪年、制订宪法、开国会、君民合治、满汉平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及迁都上海等。根据康有为表示,自君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绪的同意。
慈禧默许[编辑]
后世史家评价戊戌变法时,常形容光绪帝希望借此掌权,但是此种说法历来受到争议。6月15日,也就是戊戌变法进入到第5日,慈禧要求光绪连下三道上谕:一、下令免去帝师翁同龢的协办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职务,逐回原籍;二,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三,任命慈禧亲信荣禄出任直隶总督[9]。从6月16日到24日,慈禧又要求光绪任命崇礼为步军统领,怀塔布掌管圆明园八旗、包衣三旗及鸟枪营,刚毅掌管健锐营,光绪并无军事大权。[10]
从戊戌年农历四月一日至七月二十八日,在117日内,光绪皇帝与太后同住69天、请安68次、侍早膳32次、侍晚膳22次及侍看戏15次。百日维新期间,光绪12次前往颐和园请安。其时光绪下诏书时,亦多写有“朕钦奉慈禧……皇太后懿旨”。6月11日至9月20日,军机处一共向慈禧太后上呈折、片、呈及书等共计462件,单日最高纪录上呈29件。[10]
康有为向光绪帝赠送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及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等书,这些书在光绪帝到颐和园向慈禧请安时,都曾向慈禧报备,慈禧也曾阅览过这些书籍,并询问光绪帝的意见。光绪帝对于康有为的变法十分赞同,而慈禧在经历甲午战争败给日本的惨痛教训后,默许康有为推动的改革。
当时的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刚毅、钱应溥、廖寿恒和王文韶,除了廖寿恒暗中支持改革外,其他大臣要不就顽固抵制或者明哲保身。军机大臣刚毅就因改革遭到光绪帝革除,让刚毅相当不满。甚至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哭诉,请求太后重新训政。不过当时军机大臣的任免,还是需由慈禧太后批准,因此有部份的军机大臣在变法中遭到革除,多少也是慈禧太后的默许。
6月16日,慈禧太后命咸丰帝老臣刑部尚书崇礼代理步军统领。6月25日,慈禧太后再命怀塔布管理圆明园官兵,刚毅管理健锐营。怀塔布跟刚毅重任军机大臣的原因,在于光绪帝变革过于急躁,官员革除不少,慈禧担心影响国家官员任免问题,因此慈禧太后不同意光绪帝革退某些官员。
发生摩擦[编辑]
9月1日,礼部主事王照疏请光绪帝游历日本等国,以考察各国情况。怀塔布、许应骙不肯代送。王照弹劾他并到堂亲递,怀塔布不得已允许其代奏。许应骙则上奏弹劾王照“咆哮署堂,借端挟制”。
9月4日,光绪下令将怀塔布、许应骙、堃岫、徐会沣、溥颋、曾广汉等阻碍变法的礼部六堂官革职。王照赏给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用昭激励。怀塔布的妻子与慈禧太后有亲戚关系,遂向慈禧哭诉。
9月5日,光绪召见谭嗣同,并命谭与刘光第、杨锐、林旭以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
9月11日,光绪帝召直隶按察使袁世凯来京陛见。湖南举人曾廉上书请杀康有为。
9月13日,光绪帝拟开懋勤殿,设顾问官,慈禧太后不允。光绪帝手谕杨锐以变法之难,命康有为等详细筹议。
9月14日,直隶按察使袁世凯抵北京。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经天津抵京。
9月16日(八月初一),光绪在颐和园召见统率新建陆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昇任他为侍郎候补。另一方面,直隶总督荣禄以英俄开战,催袁急回天津。毕永年与谭嗣同议软禁太后事。
9月17日(八月初二),光绪帝再召见袁世凯,命与直隶总督荣禄各办各事。光绪命康有为即离京赴上海督办官报局,传通过杨锐带给康有为密诏。
9月18日(八月初三),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称大同学会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萌。据袁世凯的日记,之后谭嗣同于9月18日去法华寺夜访袁世凯,透露慈禧联同荣禄,要废黜光绪;并说皇上希望袁世凯可以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住的颐和园。两日后(9月20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将谭嗣同的计划向荣禄报告;另有说法,说是袁世凯离京前密告给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11]。刘体智在所著《异辞录》卷三《袁世凯报密》如此写道——
帝既亲政,朝廷大事,慈圣初不与闻。甲午战役,知其必败,苟不遽至于亡国,犹忍弗言焉,则下此者可知矣。安维峻奏事,明明离间母子,而如弗闻焉,则等此者可类推已。然维新急进之徒,未能惟所欲为,终不得志。项城至京,谭嗣同往见,人心疑贰,于是有颐和园胁皇太后之风说。未几,项城果授侍郎,不复受直督节制,说者谓为有因。或奔告直督荣文忠,文忠使折归,而由庆邸上达,且调聂军驻津防变。项城过西沽,见戎幕棋布于铁路侧,心知有异,趋诣荣文忠报密。慈圣闻之,即夕还宫,翼日,下临朝训政之诏。寻逮治康广仁、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诸人,尽反帝变政之所为。[本朝]垂帘之制,遂与国同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异辞录
也有学者指出庆亲王奕劻就是跟慈禧策划布置戊戌政变的人——
其一,戊戌政变“全由庆王布置”。
在戊戌政变的关键时刻,奕劻挺身而出,帮了慈禧大忙。此中情节,正如戊戌九月二十三日,蔡金台致李盛铎书所云:
自七月下旬,即得至确之耗于云中,且属为之谋参奏。以告再芸,不之信。且行急无暇,间语问刍,则问刍已数言于清河,已拟发矣。而庆邸言宫中固无恙,遂复止,乃转以属之杨莘伯。盖惜足下之不与也。会袁世凯来,而谭嗣同说以调兵,入见语亦云然。袁乃密白略园。电庆邸达之。而杨莘伯乃手训政疏叩庆邸,俱赴湖呈递。时慈意以为此等大政,必有联章,乃成规模,且须大臣言之。莘伯乃告其师王仁和。仁和以书戒之,有“无牵帅老夫”语。[39]
对晚清掌故了若指掌的邓之诚先生,在解读此密札时指出:
世间记戊戌事,多传闻之辞,时日先后,不免颠倒。唯此所述政变全由庆王布置,最关筋节。其他亦较为得实,盖金台亦在事之人也。[40]
邓之诚先生说,戊戌政变传闻满天飞,“唯此所述政变全由庆王布置,最关筋节”。邓氏所言,可谓一语中的。奕劻乃是筹划戊戌政变的核心人物。[12]
荣禄曾表示反对康有为所主张的变法,他在公元1898年9月20日回京,参与扼杀戊戌变法,为慈禧太后提供武力支持
政变[编辑]
9月19日(八月初四)傍晚,慈禧突然离开颐和园,返回大内。光绪帝自是日起迁居瀛台。康有为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请英国公使相助,不成;又访伊藤博文,请游说慈禧太后。当晚黄绍箕劝康有为迅速离京。深夜,梁启超、康广仁等恳求康尽快出走。
9月20日(八月初五)凌晨,康有为携仆人李唐离京。光绪皇帝第三次召见袁世凯,之后袁回天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当天深夜又接到荣禄密报,说光绪帝欲软禁慈禧[13]。
9月21日(八月初六)凌晨,慈禧太后临朝,宣布戒严,火车停驶,率卫队软禁光绪帝于中南海涵元殿,废除新政,搜捕维新党人,然后下诏慈禧训政。当天步军统领率兵围南海会馆宅,搜捕康有为未获,但在此拿获康广仁和康的弟子程大璋、钱维骥。之后又搜查了粤籍官僚张荫桓寓所,没有发现康有为,将张逮捕。
9月24日(八月初九),刚毅奉慈禧谕令开始搜捕四军机章京等变法份子。杨锐、林旭当日被捕。刘光第投案自首。杨深秀因诘问慈禧太后为何罢黜光绪帝,在闻喜会馆住处被捕。
9月25日(八月初十),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军机四卿”等新党不审而诛,学界对基本情况已经澄清。此事系由荣禄的僚属贻谷上疏所引发,这天贻谷上疏请求从速处置新党。
戊戌政变结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维新,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一律都被废止。废止的原因,则是牵涉康有为对外宣称的光绪帝“密诏事件”。因此事件,让已宣布训政的慈禧太后,受到各界质疑训政的正当性,担忧被事件所影响,于是之后便发生废光绪帝的“己亥立储”事件,遭到各国反对,使慈禧对外国列强不满而仇视洋人,所有新政因此终止。
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其他数十人被捕,包括称为“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于9月28日被处死于菜市口法场,刚毅亲自监斩。徐致靖被处以终身监禁(庚子之乱后得赦免);张荫桓则流放新疆,后于1900年被处死于当地。
从以上时序及史料可推断,慈禧在居于颐和园期间一直对帝党的计划掌握若干情报。若要说在过程中向慈禧一方告密,致引发政变之关键人物,则应非杨崇伊莫属。反观袁世凯在事件中,极其量仅可称为事泄保身,并非关键泄密者。
而且,恽毓鼎在其《崇陵传信录》如此分析戊戌政变内情——
甲午辽东丧师,上愤外难日追,国势阽危,锐欲革新庶政致富强。环顾枢辅大臣,皆庸懦玩愒,无动为大,无足与谋天下大计者。南海康有为,甲午公车一再上书,上固心识之。戊戌四月,常熟罢去,朝局渐变,张阁学百熙、徐学士致靖先后疏荐有为。召见,以日本改制维新之说进,上大悦。是时二品以上大员黜陟,皆须诣颐和园取进止,上不得自专,故康仅以工部主事在总理事务衙门行走。其门人举人梁启超,仅领译书局,而枢辅阁部大臣,固无力去之也。其时广开言路,庶民皆得实封言事。礼部主事王照疏陈四事,请上游历东西洋各国。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等抑不为代奏,堂司交哄。事闻于朝,上正思藉事黜一二守旧大臣,以厉威而风众,闻之震怒,特诏革礼部六堂职,破格拔少詹事王锡蕃、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署左右侍郎。举朝知上意所在,望风而靡。怀之妻素侍颐和宴游,哭诉于太后,谓且尽除满人,太后固不善上所为矣。会上特擢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参赞军机事,专理新政,时谓之“四贵”,枢辅咸侧目。谭、杨愤上之受制,颇有不平语。上手诏答之,大略谓:顽固守旧大臣,朕固无如之何,然卿曹宜调处其间,使国可富强,大臣大掣肘,而朕又上不失慈母之意,否则朕位且不保,何有于国?(此诏宣统元年,杨锐之子缴呈监国,命付实录馆。)于是蜚语浸闻,西朝御史杨崇伊、庞鸿书揣知太后意,潜谋之庆亲王奕劻,密疏告变,请太后再临朝。袖疏付奕劻,转达颐和园。八月初四日黎明,上诣宫门请安,太后已由间道入西直门,车驾仓皇而返。太后直抵上寝宫,尽括章疏,携之去。召上,怒诘曰:“我抚养汝二十馀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上战栗不发一语,良久嗫嚅曰:“我无此意。”太后唾之曰:“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遂传懿旨,以上病不能理万机为辞,临朝训政,凡上所兴革悉反之。(政变各节,凡已见官书及外间记载者,概略之,以此录非政纪也。)谭、杨、刘、临及康广仁之死,御史黄桂鋆实促之,疏谓该员罪状已明,可无事审讯。说者谓桂鋆恐对簿时牵及圣躬也。于是士大夫畏新政如虎,谈之色变。八月前内外所保人才,不能不入都,至者犹召见,见后皆报罢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崇陵传信录
失败原因[编辑]
早期探究[编辑]
早期的评论认为,戊戌政变的深层原因是满汉之争,慈禧并不一定反对维新,但变法与“满洲统治”这一根基相抵触,随着变法运动的激进化,康有为上奏在华东建设新都,剪掉辫子,改穿西式服装,改元维新(参《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意味着脱离清兵入关后在北京周边设定的旗地、八旗等满人势力,转向对外开放之地上海,断发、易服、改元意味着对祖法即二百五十年来的清朝统治的全盘否定,因此唤起了满洲人的抗拒。当时一封致英国代理上海总领事白利南的信中称:“到光绪意欲改变中国辫子风俗的诏令一传出(据康说这是真的),旗人的不满达到顶点。对满人来说,割掉象征旗人征服汉人的辫子,等于否定旗人在中国的统治[14]。
英国公使窦纳乐说道:“最近的一些事件确切表现出太后和旗人派对他们自身安全感到严重的惊恐,且视维新运动有害于旗人统治。维新新党的领袖都是汉人,在斥责康有为所组织的‘保国会’的上谕中,很有意义地指出,保国会志在保中国(国家)而不保大清(政权)。旗人在摧毁维新派时,能够博得多数汉族官员的赞同,或至少漠不关心,乃因为光绪采纳热心变法的青年一派的建议从事改革,不但危及他们的权力,甚至危及他们的地位[15]。
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说:“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地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16]
当今新探[编辑]
香港大学博士区仲桃认为,慈禧与光绪早在康有为跟光绪策划百日维新前已逐步推行改革,康有为的出现某程度上“破坏”了原本改革的进程。康有为提出改革的背后有个人的考虑,而且手法激进,谭嗣同更认为所有变革要流血才会成功。此外,康有为跟日本关系密切,力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策划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人物)当光绪的顾问,康有为等人更策动暗杀慈禧,事情败露后,康有为和梁启超流亡海外,而谭嗣同则拒绝离开。慈禧听闻光绪涉及谋害自己的计划后感到十分震惊,此后在她有生之年对该事件绝口不提。另一方面,在国外的康有为竭力把慈禧和光绪描绘成今日一般人理解的模样。[17]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雷家圣指出: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在戊戌变法期间到中国访问。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18][19],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就事件密奏慈禧太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20]杨崇伊的激烈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伊藤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于9月20日上书光绪:“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21]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9月21日上书言道:
渠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22]
雷家圣认为,这是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等国家大权,交于外人之手,所以慈禧太后惊觉事态严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18]。雷家圣亦认为“合邦”为外国的阴谋,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即曾与日本人联系,要与日本人联合召开“两国合邦大会议”[18]:129。戊戌变法开始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建议中、美、英、日四国“合邦”,藉以对抗俄国,他指出,这在当时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但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李提摩太却向康有为提出这种建议,动机令人怀疑。康有为更向光绪建议要向李提摩太与伊藤博文“商酌办法”,则控制权将完全掌握在外人手中。因此李提摩太“合邦”的计划,可以说是一个外交的骗局,利用康有为等人对国际常识不足的弱点,诱骗康有为等人与光绪将交出军事、财政、外交等权力给外国人,任由外国操控宰割[18]:154-155。
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孔祥吉也认为:“拆穿了李提摩太的西洋镜,原来是一个赤裸裸的并吞中国的阴谋,……这一合邦计划幸好没有实行,倘若付诸实施,则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无疑会成为对英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属国和殖民地。”[23]戊戌政变之后,慈禧下令逮捕康有为,将宋伯鲁革职拿问,后又处死杨深秀等戊戌六君子,均没有提到他们有卖国通敌之罪。当时英、日正在中国东北与渤海进行军事活动,雷家圣认为一旦公布英、日涉及合邦计划,无异与英、日反目成仇,因此只能以含混之罪名带过[18]:160-161。
戊戌变法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
袁世凯与戊戌变法成败的关系[编辑]
北洋首领袁世凯
袁世凯在1896年4月受到监察御史胡景桂的弹劾,指他在小站练兵时犯下“嗜杀擅权”、“克扣军饷”、“诛戮无辜”等多条罪状,荣禄当时视察新军,为新军军容所动,力保袁世凯,袁世凯才得以留任[24]。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晚上,谭嗣同去法华寺夜访袁世凯,希望袁世凯可以起兵勤王,或禁锢慈禧等计划。但荣禄有恩于袁世凯,所以有观点认为袁世凯把谭嗣同的想法告诉给荣禄,结果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失去朝廷政权并遭软禁。
但据近年根据历史资料考证,慈禧及荣禄等早有废除新政的计划,已经有所部署和防备。袁世凯告密一事的真实情况亦有诸多疑点,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倾向“维新”并未主动告密。[25]9月21日(八月初六)清廷颁布训政诏书,慈禧太后全面掌握政权。如果袁世凯告密,谭嗣同作为劝言袁世凯劫持或杀掉慈禧的人,罪不可赦,但上谕中只是要求捉拿康有为和康广仁,并未下令逮捕谭嗣同。[25]同时,时间和技术也是问题,袁世凯9月20日(八月初五)抵达天津已是日落,赶到荣禄处已是夜间,即便当时告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荣禄根本无法及时赶回北京。可见慈禧太后政变并非由袁世凯告密所引起。[25]根据袁世凯亲信张一麐所著《心太平室集》和荣禄亲信陈夔龙所记《梦蕉亭杂记》,真实情况应是9月21日(八月初六)晚袁世凯听到杨崇伊从北京带来的政变消息,袁世凯以为密谋已经泄露,为避免自己被牵扯上叛逆罪,于是将情况告知荣禄,而非主动告密。[25](有一说袁世凯离京前深思后密告给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世铎再转告慈禧太后。[26])即便按照维新派原计划进行,袁世凯对于戊戌维新的成败是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仍有争议,因为以袁世凯当时掌握的新军战力,亦不足以对抗听命于荣禄驻扎于北京附近的众多部队。
对中国政局的影响[编辑]
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瀛台。康有为逃至香港,后转至加拿大,在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1899年7月20日)组织保皇会,又名中国维新会,颂扬光绪皇帝,鼓吹君主立宪,而梁启超则逃至日本,创刊《清议报》,丑诋慈禧太后。
在康梁两人出逃的时候,宫内传来康有为毒杀光绪皇帝的消息,后来又传光绪皇帝久病,由慈禧太后训政。民间议论纷纷,中外盛传光绪帝已不在人世。两江总督刘坤一警告道:“人情危惧,强邻环视,难免借起兵端。”时刘坤一挟两湖张之洞同电,而张之洞临时要求去掉名字。刘坤一遂独自具章,慈禧览毕无语。时任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亦称假若光绪帝去世,将为各国所不谅。结果大内允许法国使馆医生入宫中诊治光绪帝,云无大碍。
守旧派大臣恐光绪帝怨于将来,纷纷怂恿慈禧太后废掉光绪帝,再加上康有为逃亡海外后,宣称握有光绪帝密诏,使慈禧太后的训政受各界质疑,因此动了废掉光绪帝的念头,但议论未决。各国公使听闻消息后,于元旦入觐诘问理由。慈禧太后恐引起列强干涉,为测试列强态度,遂依荣禄建议,于1900年1月24日,以光绪帝名义颁诏,称其不能诞育子嗣,乃立端郡王载漪之子,15岁的溥儁为大阿哥,史称己亥建储。
不过该诏书一出,随即令天下哗然,1900年1月27日,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领衔通电要求光绪帝“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签名者有叶瀚、马裕藻、章炳麟、汪贻年、丁惠康、沈荩、唐才常、经亨颐、蔡元培、黄炎培等1231人。同时发表《布告各省公启》,要求各省共同力争,“如朝廷不理,则请我诸工商通行罢市集议”。各国公使认为立储事件影响中国形势稳定,随之提出警告,拒绝入贺。
因为戊戌政变后,列强协助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往国外,使慈禧太后与守旧派大臣对列强产生怨恨。也因此对义和团(前称义和拳)采放任态度,终酿成八国联军入侵的大祸(见刘坤一等人发起的东南联保运动)。
戊戌政变后维新党人成为了被官府缉捕的罪犯,他们与革命党人在日本相会,当时宫崎滔天、犬养毅、以及其他热心“支那问题”的日本浪人,皆努力撮合同在日本的“兴中会”(孙中山)与“维新派”(康有为),希望两党能携手一同造反。[27][28]戊戌政变直接导致1900年夏维新派与革命党尝试合作,趁义和团事件及八国联军时发动自立军起义。此维新起义失败后,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推翻满清,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清朝亦画上句号。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戊戌变法“幕后人物”张荫桓. [2020-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374页
^ 谭嗣同欲“尽卖西藏于英吉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腾讯历史,2013-09-25,第215期
^ 《明定国是诏》:“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汰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爱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挺以挞坚甲利兵乎?朕维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是政毫无补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誉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太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傅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粹,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员司员,大内待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及大员子第,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材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
^ 清史稿‧德宗本纪二,页351-352
^ 茅海建.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张元济. 社会科学研究. 2008-11-18, (2008年第05期): 140-145. ISSN 1000-4769.
^ 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 《晚清有个李鸿章》,赵焰著,2009年7月20日版
^ 学者杨天石认为光绪帝罢免翁同龢不是被迫的,参见杨天石《翁同龢罢官问题新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北京日报,2005年10月31日。
^ 10.0 10.1 《戊戌变法史事考》,茅海建著
^ 姜鳴:關於袁世凱告密的新史料.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
^ 奕劻在义和团运动中的庐山真面目. 《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5期,孔祥吉著;所应用的注解为“[39]邓之诚著,邓珂点校:《骨董琐记全编》,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602,604页。[40]邓之诚著,邓珂点校:《骨董琐记全编》,第602-604页。”
^ 张一麐在《心太平室集》卷八记袁世凯初五日返天津,隔一天后,御史杨崇伊来到天津,向荣禄报告消息,袁告密时,杨崇伊已在荣禄处
^ 《戊戌变法》III,第537页。窦纳乐致外交大臣,1898年10月13日
^ 《戊戌变法》III,第532页
^ 《知新報》總理康廣仁. [2017-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 区仲桃, 有另一种历史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09-23., 澳门日报, 2016-3-21
^ 18.0 18.1 18.2 18.3 18.4 雷家圣《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变史事新探》,台北:五南出版社,2016年。
^ Timothy Richard ,Forty-five years in China, Chapter 12.. [201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2).
^ 杨崇伊〈掌广西道监察御史杨崇伊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p.461.
^ 杨深秀〈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p.15.
^ 宋伯鲁〈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p.170.
^ 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第 422-423页。
^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 25.0 25.1 25.2 25.3 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倾向“维新” 并未主动告密. 凤凰网. 2009年6月21日 [2012年3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1月27日).
^ 姜鸣著《关于袁世凯告密的新史料》
^ 有关日本人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可参阅:John King Fairbank(费正清),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1: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五,下册,第六章〈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
^ 有关日本人实际接触中国维新党人与革命党人可参考:《中山先生与国际人士》,上册与下两。还可参考: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一九二八,世界书局重印,上下两册,二○一一),册一,〈革命党与日本志士之关系〉
来源[编辑]
书籍
梁启超. 《飲冰室合集》飲冰室專集之一:《戊戌政變記》. 中华书局 第6册. 清光绪二十四年. ISBN 7-101-00475-X/K.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上冊. 中文大学出版社. ISBN 962-201-351-1.
雷家圣. 《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 台北: 五南出版社. 2016年9月. ISBN 978-957-11-8811-9. (本书初版原名《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台北:万卷楼,2004)
马骏. 《晚清军事揭秘》.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 [2013-01-09]. ISBN 9787304041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9).
外部链接[编辑]
张灏:〈再认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黄汉青:〈维新派近代民权学说的历史演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孙隆基:〈从“天下”到“国家”──戊戌维新一代的世界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王汎森:〈戊戌前后思想资源的变化:以日本因素为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余英时:〈戊戌政变今读〉(2009年)
汪荣祖:〈论戊戌变法失败的思想因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孔祥吉:〈一个日本书记官见到的康有为与戊戌维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编辑]
中国主题
历史主题
政治主题
戊戌六君子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甲午战争
己亥建储
义和团运动(史称“庚子拳乱”)、八国联军、自立军起义
立宪运动、清末新政
查论编清朝历史16世纪
建州女真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之战
古勒山之战
建造费阿拉
击败叶赫部
17世纪
吞并海西女真
征服野人女真
创设八旗
天命
后金建国
立国战事
七大恨誓师
抚清之战
萨尔浒之战
宁远之战
计丁授田
天聪
四大贝勒
代善
阿敏
莽古尔泰
皇太极
天聪新政
入侵朝鲜
三王归顺
孔有德
尚可喜
耿仲明
清兵入塞
征服察哈尔
蒙古衙门
编设盟旗
崇德
皇太极称帝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再侵朝鲜
丁丑下城
松锦之战
顺治
多尔衮摄政
清军入关
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阴八十一日
屠蜀
庚寅之劫
绿营
通海案
清初六大弊政
圈地
剃发
投充
逃人
禁关
屠城
大清律例
首崇满洲
满城
皇商
迁界令
函可案
清荷联军
南北党争
丁酉科场案
哭庙案
丁未漂人
康熙
康雍乾盛世
四大臣辅政
索尼
遏必隆
鳌拜
苏克萨哈
江南奏销案
康熙历狱
雅克萨战役
《尼布楚条约》
俄罗斯馆
文字狱
庄廷鑨明史案
南山案
三藩之乱
南书房
迁界令
施琅攻台
多伦诺尔会盟
乌兰布通之战
昭莫多之战
喀尔喀蒙古
康熙帝南巡
18世纪康熙
《康熙字典》
驱准保藏
礼仪之争
《弟子规》
朱一贵之乱
九子夺嫡
雍正
世宗改制
驻藏大臣
罗卜藏丹津之乱
和通泊之战
光显寺之战
藏区分治
改土归流
《恰克图界约》
火耗归公
军机处
摊丁入地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密折制度
骨宗事件
水沙连之役
大甲西社抗清
古州苗乱
乾隆
八旗生计
汉军出旗
大小金川之役
大金川之战
第二次金川之战
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之乱
乾隆帝南巡
锁国政策
洪任辉事件
一口通商
准噶尔之役
大小和卓之乱
清缅战争
《四库全书》
撤驿之变
字贯案
甘肃冒赈案
苏四十三起义
林爽文起义
天地会
笃嘉庄之战
清军入越战争
廓尔喀侵藏战争
《西藏善后章程》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十全武功
议罪银
马戛尔尼使团
乾嘉苗乱
嘉庆
川楚教乱
白莲教
19世纪嘉庆
神武门遇刺案
戈洛夫金使团
英国图占澳门
黄亚胜案
癸酉之变
天理教
孜牙墩事件
阿美士德使团
兵部大印丢失案
张格尔之乱
嘉道中衰
道光
律劳卑事件
第一次鸦片战争
林维喜案
穿鼻之战
虎门销烟
《穿鼻草约》
第一次定海之战
第二次定海之战
镇海之战
乍浦之战
吴淞战役
镇江之战
不平等条约
《广州和约》
《南京条约》
《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
《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
西藏森巴战争
七和卓之乱
太平天国
咸丰
天京之变
捻军
广东洪兵起义
小刀会
团练武装
淮军
湘军
楚军
苗民起义
大成国
大洪国
廓藏战争
塔城贸易圈事件
户部宝钞案
戊午科场案
云南回变
《瑷珲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广西教案
亚罗号事件
广州城战役
大沽口战役
火烧圆明园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咸丰黄河大改道
辛酉政变
顾命八大臣
两宫听政
同治
同光中兴
洋务运动
戴潮春事件
陕甘回变
圣山砍竹事件
秦家滩事件
左宗棠入陕
马家军
新疆回变
海防与塞防之争
樟脑战争
天津教案
庚午洪灾
刺马案
中国留美幼童
《申报》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光绪
马嘉理事件
烟台条约
左宗棠收复新疆
伊犁危机
慈禧太后专政
丁戊奇荒
新疆置省
新式海军
北洋水师
中法战争
交趾支那远征
《中法新约》
台湾建省
长崎事件
郑州河决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三国干涉还辽
《中俄密约》
通商银行
乙未割让台湾
台湾民主国
兴中会
乙未广州起义
新军
定武军
瓜分中国
门户开放
曹州教案
戊戌变法
己亥建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
东南互保
庚子俄难
20世纪光绪
《辛丑条约》
庚子赔款
清末新政
废科举
五大臣出使
北洋新军
交通银行
立宪运动
资政院
谘议局
英国侵藏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巴塘事变
中国同盟会
黄花岗起义
日俄战争
安庆起义
丁未政潮
国会请愿运动
宣统
川军入藏
皇族内阁
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第一次驱汉事件
滦州兵变
外蒙古独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宗社党
《清室优待条件》
清帝退位
逊清皇室小朝廷
张勋复辟
甲子政变
流亡小朝廷
专门史历史 · 政治 · 军事 · 外交 · 经济 · 文化 · 科技 · 君主 · 区划【说明:紫色为与外国人有关冲突事件】中国历史事件
传疑时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东周(春秋 → 战国) → 秦朝 → 汉朝 → 三国 → 晋朝/十六国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宋朝/辽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华民国 →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论编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背景
中国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江华岛事件
江华条约
壬午兵变
济物浦条约
甲申政变
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汉城条约
巨文岛事件
长崎事件
金玉均暗杀事件
东学党起义
战事
丰岛海战
成欢之战
平壤之战
黄海海战
九连城之战
旅顺口之战
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之战
营口之战
田庄台之战
澎湖之役
主要舰艇联合舰队
松岛号防护巡洋舰
严岛号防护巡洋舰
吉野号防护巡洋舰
北洋舰队
定远号战舰
镇远号战舰
经远级巡洋舰
来远
致远
靖远
济远舰
主要人物大日本帝国
明治天皇
伊藤博文
陆奥宗光
伊东祐亨
山县有朋
大山岩
大清帝国
慈禧太后
光绪帝
李鸿章
丁汝昌
袁世凯
林泰曾
刘步蟾
后续
甲午更张
马关条约
三国干涉还辽
辽南条约
公车上书
乙未事变
台湾民主国
乙未战争
乙未广州起义
乙未改革
俄馆播迁
中俄密约
大韩帝国建立
日俄战争
日韩合并
朝鲜日治时期
台湾日治时期
台湾抗日运动
戊戌变法
伊藤博文遇刺
纪念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