搐抽二字音义辨正

搐抽二字音义辨正

搐字最常见的用法是构成复合词抽搐,此外它还能单用或叠用,能构成“搐风|搐筋|搐动|搐缩|搐搦”等复合词。不过,由于搐字意义单纯,使用频率远不如抽字,加之元代以后搐字口语音与抽字相同,“搐”也往往被误作“抽”。长期习非成是的结果,单用或叠用的“搐”和复合词“搐×”,都不同程度地被“抽”和“抽×”所代替,使得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搐字日渐萎缩,抽字用得过滥。但由于有抽搐、搐动二词,搐字是永远不会被抽字吃掉的②。既然如此,就应该充分尊重搐字的音义,发挥其辨词功能,不要让抽字强占了本该属于搐字的地盘;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搐字统读为chu,废除了它的chou音,对于充分发挥搐字的功能和准确地使用搐字,却颇为不利。

一、搐字的音义和用例

搐字《集韵》敕六切,元代以后,其读书音为chu,口语音与抽字同,为chou。对普通话词典的编撰有筚路蓝缕之功的《国语辞典》(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商务印书馆1937-1943,删节本为《汉语词典》1962)的搐字就只有chou音,原文是:

【搐】彳又,同“抽”。(黎按:释义可商。抽字的含义比搐字复杂得多)

【搐风】彳又匚,同“抽疯”,如“看着是搐风的来头”,见红楼梦。

搐字本为肌肉痉挛义,后扩大为收缩牵动义。前者有[-自主]义素(下例1~7),后者则把这一义素磨灭了,既可以是[-自主]的,也可以是[+自主]的(下例8-9)。

(1)《汉书·贾谊传》:“天下之势方病大痘。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无聊。”颜师古注:“搐谓动而痛也。聊,赖也。搐音丑六反。”(这个“搐”字《汉语大词典》释为“肌肉或筋抽缩牵动”。)

(2)如意儿实承望孩子搐过一阵好了,谁想只顾常连,一阵不了一阵搐起来。(《金瓶梅》第五十九回)

(3)月娘众人见孩子只顾搐起来,一面熬姜汤灌他,一面使来安儿快叫刘婆去。(《金瓶梅》第五十九回)

(4)连月娘慌的两步做一步,径扑到房中。见孩子搐的两只眼直往上吊,通不见黑眼睛珠儿,口中白沫流出,咿咿犹如小鸡叫,手足皆动。(《金瓶梅》第五十九回)

(5)罗田令治朱女,未周岁,病惊风。方用泻青丸,服之而搐转甚。盖喉间有痰,药末颇粗,为顽痰裹住,粘滞不行之故。(《历代古方验案按》)

(6)口渴,加麦门冬、瓜蒌、天花粉;身痛发搐,加羌活;烦渴、多惊,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黄。(《历代古方验案按》)

(7)善治咳嗽上气,喘急不定,嗽声不转,翻眼手搐,昏沉不醒等症。一服即全,固九制胆星、全真牛黄莫能及此。(《历代古方验案按》)

(8)有牧童见而笑曰:“牛斗力在角,尾当搐入两股间,今掉尾而斗,谬矣。”(清代王士稹《分甘余话》。“搐”指牛尾收缩。)

(9)端五以赤白丝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南宋陈示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搐”指收缩彩线。)

二、单用、叠用的“搐”

(一)单用的“搐”偶尔被写作“抽”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把“抽”字处理为两个同音词。原文是:

【抽1】①把夹在中间的东西取出:从信封里抽出信纸◇抽不出身来。②从中取出一部分:抽查|我们单位抽了五名同志支援边疆建设。③(某些植物体)长出:抽芽|谷子抽穗。④吸:抽烟|池塘里的水已经抽干了。

【抽2】①收缩:这件衣服刚洗一水就抽了不少。②打(多指用条状物):抽陀螺|鞭子一抽,马就跑了起来。③用球拍猛力击打(球):抽杀|把球抽过去。

笔者认为,【抽2】的义项②③本应归入【抽1】。因为【抽1】的基本意义是“拉”或“引”,“条状物”义是“拉”或“引”的结果,【抽1】的义项①和③也都蕴含着“条状物”的意义,如“抽剑|抽筋|抽薹”;此义动用,就引申为“(用条状物)打”了,进一步引申就是抽球之抽。这样,【抽2】就只剩下“收缩”一个义项。而这个含义本当作“搐”,是痉挛义的引申:收缩的系事,从“肌肉或筋腱”扩展到“衣服等有伸缩性的事物”。

《说文》:“抽,引也。”抽字的“收缩”之义于古无征,《古文辞类纂》《中华大字典》《辞海》(1936版)的抽字均无此义。《广雅·释诂三》有“抽,缩也。”王念孙疏证特别指出此缩字通搐,其义仍然是“引”。抽搐的抽字也是此义。至《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等才为抽字立了个“收缩”的义项。《汉语大字典》还在这个义项中说:“又人体某些组织的痉挛现象。如:抽风;抽筋;抽搐。”说的是把抽字当搐字用,可见“收缩”义只是抽字的假借义。搐字含义单纯,使用率不高,抽字的这个假借义应尽量归还给它。它们的书证如:

(1)不想到这样一个人竞自能屈能伸,有抽有长。(《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

(2)这件衣服刚洗一水就抽了不少。(《现代汉语词典》用例)

(3)他觉得浑身的筋往一处抽,喘了半天才哭了一声就又压住了气。(赵树理《登记》)

(二)叠用的“搐搐”北京话写作“抽抽”

1 北京话的“抽抽(儿)”

北京话的“抽抽”不仅见于老舍《沈二哥加了薪水》等作品,还收进了辞书。

(1)《现代汉语词典》:【抽抽儿】chouchour①收缩:这块布一洗就抽抽了。②干瘪;萎缩:枣儿一晒就抽抽了|这牛怎么越养越抽抽?

(2)陈刚《北京方言词典》:chouchou抽抽①收缩,缩短。|这布一洗就抽抽。|得了缩骨痨,越变越抽抽。②退步,能力减退。|我的记性可越来越抽抽。|这怎么学着学着倒抽抽了?

(3)高艾军、傅民《北京话词语》:【抽抽儿】chouchour动物、植物体缩短,枯萎。|唉,那时候营养不良,越长越抽抽儿,都一岁半了,跟小蔫萝卜似的!|鼻子也抽抽着一块,好像钞票上的花纹。②引申指不平整,不舒展。|他们说,出门不换!我要是把袜子弄脏了,弄抽抽了,也还有他们那么一说。③引申指人软弱、怯懦、委靡。|沈二哥没再言语,心中叫上了劲。快四十了,不能再抽抽。|冯二是越活越抽抽。

三本辞书中的“抽抽(儿)”一词,义项的多寡和释文的措辞虽然有所不同,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此词的基本意义是“收缩”,涵括了缩短、萎缩、皱缩;而“能力减退”和“萎靡怯懦”是其引申义。《北京话词语》的“不平整,不舒展”义,其实就是“皱缩”。这个“抽抽”来源于“搐搐”,也宜于写作“搐搐”,看下文北方话各次方言中的“搐搐”自明。

2 冀鲁官话等方言中的“搐搐”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CL语料库没有“搐搐”,但方言中有(见于互联网)。如:

(1)【搐搐】①皱折:看你这衣服浑身上下都是搐搐,也不熨熨。②收缩:那天夜里飘了几个雪花,风又大,李老栓蹲在一户人家的门楼底下,搐搐得像把茶壶。(诸城方言土语例释)

(2)这头猪……半个月掉了十斤肉,越养越搐搐(音chu

chu,缩小或缩短之意)。(《济南时报》)

(3)搐搐——衣物表面起皱折,也指皱纹。(青岛方言)

(4)打搐搐——指退缩不前。(济南方言)

(5)香包,庆阳群众俗称“耍活”,又叫“搐搐”,“搐儿”。(黎按:庆阳属甘肃省。)

(6)荷包,俗称耍活子,又称秫绌或“搐搐”,《尔雅·释器》曰:“妇人之纬,谓之‘缡’、又称‘香缨’”,这五彩制成的装饰物,集中代表民间艺术的风貌。(甘肃平凉市政府网站)

这些用例中的“搐搐”怎么念?只有例(2)音chu

chu。查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其音与例(2)略同(原文用国际音标记音):

(7)【搐搐】中原官话。山东梁山(音近chu

chu)①<名>衣服或布料上的皱纹:裤子上压得尽搐搐。②<动>缩;收缩:这块布一洗就搐搐了,倒回两寸|冻得他搐着脖子。

(8)【搐搐着】<动>缩着。冀鲁官话。山东淄博、桓台(chu

chu)。

其实,“搐搐”的早期用例,可以追溯到清代蒲松龄:

(9)我有刀来你有枪,前前搐搐不成像。(《聊斋俚曲集》。“搐搐”引申为“退缩的样子”。)

不难看出,冀鲁官话等方言的“搐搐”,字音符合敕六切,也是“收缩/皱缩/退缩”之义,与北京话的“抽抽”,音义完全对应,是同一个词。写作“抽抽”,只适用于北京话,用的是记音字;写作“搐搐”,则既适用于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也适用于北京话,用的是本字。要是“搐”字音chou,《现代汉语词典》的“抽抽儿”是应该写作“搐搐儿”的。

三、复合词“搐×”

由于搐字有的方言读同抽字,有的方言读同畜(牲畜)字,复合词“搐×”就有可能被写作“抽×”,正像“搐搐”被写作“抽抽”一样。

1 搐风被写作抽风或抽疯

《红楼梦》中的“搐风”,徐世荣《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说当念choufeng,说得对。“搐风”除见于《红楼梦》,还见于其他文献,都是肌肉痉挛义。

(1)当其搐时,置一竹簟铺之凉地,使小儿寝其上,待其搐风力行遍经络,茂极自止,不至伤人。(《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之儿科(八))

(2)治产后搐风一则:产后口歪并眼斜,生芪四两驱阴霾。芎川芎归当归桃桃仁红红花皆重用,芥穗炒黑使能谐。此皆阴风人窍里,治血一旺乐无涯。(清代龙之章《蠢子医》)

(3)吐白沫、搐风者加紫石英。(马明磊《中药治疗癫痫性精神障碍57例》,载《陕西中医》1995年03期)

(4)这是一种遗传疾病,会在紧张时引起搐风。动作和声音会突然失控。(张笃群译《化雨春风》)

CCL语料库古代汉语支库下仅有2例“抽风”,含义与“搐风”相同(下例5-6),应是“搐风”之误;而现代汉语支库50例“抽风”,有33例含义与“搐风”相同,本当作“搐风”(下例7-8);另17例为“吸出空气”义(下例9),与“搐风”无涉。

(5)我黑下睡觉,别惊动我!我有一种病,一惊动我就要抽风,不拘你们店里有什么事,也得等天明早起再告诉我。(《彭公案》四)

(6)没想到方杰六岁,父亲去世了,又出了天花,还抽风,这一来孩子可就够呛了!(《雍正剑侠图》下)

(7)维吾尔族姑娘古丽患癫痫病近五年,由于频繁抽风,无法工作,生活也不能自理。(《人民日报》1994)

(8)他说,如果你不这么抽风我就会想一想手术的事,给我一点儿时间。(铁凝《大浴女》)

(9)德国在多特蒙德市的试验证明,在普通民房中安装抽风和送风设备,可以大大节省冬季取暖用能源。(《人民日报》1993)

值得注意的是,CCL语料库中的现代汉语支库有“抽疯”28例,采自杜鹏程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这似乎说明,有不少文化人觉得这个含义写作“抽风”不合适。可惜他们没想到前一音节该作“搐”,而只在后一音节想办法,便创造了“抽疯”。如:

(10)夜里睡半截觉,谁谁发烧了,谁谁肚子疼,抽疯了,叫起来一弄就几个钟头。(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11)因为裤筒里爬进了几条虫子,没个掩身之地可以脱下裤子抖抖,吓得抽疯昏厥了。(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12)他撕开胸前的衣服,跺脚,像害了抽疯病一样。(杜鹏程《保卫延安》)

(13)固然原来搞得那么潦倒是有点不合适,现在抽疯似地提了又提,左一个头衔右一个头衔,显然也太过分了。(王蒙《名医梁有志传奇》)

2 搐筋被写作抽筋

互联网上有大量含有“搐筋”的网页,都是“筋腱痉挛”义,网民的写法是有道理的。

(1)我的脚搐筋和什么有关?该怎样治疗?

(2)睡觉起来经常会搐筋。

(3)全身搐筋是怎么回事?要做哪些检查?

(4)腿脚无力,人慢慢消瘦,吃过中药,腿老是搐筋。

“抽筋”,CCL语料库古代汉语支库27例,无一例外都是“抽出筋或筋状物”之义(下例5-7),是另外一个词,与“搐筋”同音而已。现代汉语支库有190例,其中164例为“抽出筋或筋状物”之义,26例为“筋腱痉挛”义(下例8),占14%,是把“搐筋”写作“抽筋”了。

(5)这员外有件毛病,要去那虱子背上抽筋,鹭鸶腿上割股,古佛脸上剥金,黑豆皮上刮漆,痰唾留着点灯……(冯梦龙《喻世明言》)

(6)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西游记》第八十三回)

(7)可知那州县老爷们比娼妓还要下贱!遇见驯良百姓,他治死了还要抽筋剥皮,锉骨扬灰。遇见有权势的人,他装王八给人家踹在脚底下……(刘鹗《老残游记续》)

(8)20:38,日本代表团进驻,群记者骚动,小徐觉得腿肚子开始抽筋。(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的“抽筋”有两个义项:①抽掉筋:剥皮抽筋。②(-儿)筋肉痉挛:腿受了寒,直抽筋儿。按照该词典的体例,这是两个同形同音词,应分别出条,正如本词典有两条“抽风”那样。义项②本应作“搐筋”,但需承认“搐”字的chou音。第5版删去了义项①,把同音同形词问题回避了。

3 大多数抽缩本当作搐缩

搐缩的个别用例是“抽搐”义(下例1-2),多数用例是“收缩”或“皱缩”义(下例3~4):

(1)他眼看……对国家造成了好大的损失,他的心一搐缩,想道:“这都是我作的祸害。”(草明《乘风破浪》二一)

(2)吐泻之后,四肢逆冷,面黑气喘,冷汗自出,外肾搐缩,不省人事者,元气不接,脱阳之症也。(清代汪宏《望诊遵经》)

(3)师曰:世有闭目存想某神自某方来,有按摩搐缩运内气与外气合者。噫!皆妄矣。(元代道士赵宜真等《道法会元》)

(4)记者走进其中几间病房,看到十余人整个面部和四肢已被烧成碳色,暴露在外的手部已呈搐缩状,药膏涂满全身。(《烧伤者好皮肤不能浪费一厘米北京医生急赴宁夏》,载人民网)

“抽缩”也有和“搐缩”相同的两个义项(下例5-7为抽搐义,下例8—9为收缩义):

(5)醒来的人盯住他肩章上少将官阶的金星,全身抽缩起来,吐着白沫,像自言自语地哆嗦着:“县参议员……”(罗广斌《红岩》)

(6)他苍白的脸上,肌肉一阵抽缩,嘎声道:“他现在已变成什么模样?老四,你说给我听听好吗?”(古龙《小李飞刀》)

(7)大地在战士们肚皮下,猛烈抽缩、抖动。(杜鹏程《保卫延安》)

(8)阳光立刻射了进来,射到床上大青蛙的身上,这动物宽阔的嘴突然就抽缩了,变小了,红红的,四肢伸开,样子极可爱。(《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9)从衣袋里摸出个沉甸甸的小布包,双手捧托着在李东山眼前一晃,忙抽缩回去。(冯志《敌后武工队》)

如果搐字音chou,只有例(9)宜作“抽缩”(抽字是拉引之义),其余均当作“搐缩”。

4 搐动被写作抽动

搐动在用例中都是“(肌肉或筋腱)收缩牵动”义,见于冯德英、巴金、欧阳山、姚雪垠、王统照、王朔、刘心武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1)他绝望地躺在血泊里,搐动着重伤的衰老身体。(冯德英《苦菜花》)

(2)只见他的喉骨上下搐动着……(《刘心武选集》)

(3然而在这时,他竟然控制不住,不住地鼻翅搐动,几次用抽头揩泪。(姚雪垠《李白成》)

(4)他用手按着伤口,尖锐地叫了一声,便倒在地上,身子搐动了一下,就死了,地上剩了一滩血。(巴金《家》)

抽动,CCL语料库古代汉语支库有6例,其中2例指“(肌肉或筋腱)收缩牵动”;现代汉语支库有303例,其中252例是“不由自主地牵动、拉动”之义(下例5-7),其余另有含义,是自主动词(下例8-9)。

(5)百晓生的双眼怒凸,瞪着李寻欢,脸上的肌肉一根根抽动,充满了惊惧、怀疑和不信……(古龙《小李飞刀》)

(6)我看见塔拉巴特尔脸上的疤痕抽动了,蓦地便皱起了眉头。(冯苓植《雪驹》)

(7)驼背老头很惊慌,只见胡子和嘴唇连连抽动,吞吞吐吐,却说不出一句话来。(姚雪垠《李自成》)

(8)棺材也由一人一个变成全村一个,底是活的,可以抽动,到火葬场时把尸体漏出,下次再用。(李芳苓《喜丧》)

(9)只有抽动了它的导火线,它才会天崩地坍的爆炸。(冯德英《苦菜花》)

抽动的义项多,所以出现频率高。而“肌肉或筋腱收缩牵动”之义,或作抽动,或作搐动,其音当念choudong。这个含义本该写作“搐动”,而且这也是当今许多作家和一般网民的用字倾向。《现代汉语词典》有【搐动】,其搐字音chu,恐怕不符普通话的实际。

5 搐搦误作抽搦

搐搦和抽搦都是“肌肉痉挛”义:

(1)闻浮光有朱元经尤异,公卿尊师之者甚众,然卒亦病,死时中风搐搦。但实能黄白,有余药、金皆人官。(苏轼《东坡志林》)

(2)殷师曾云:“风引”,意即中风抽掣牵引之谓,后世亦称“搐搦”、“痉挛”,多由肝阳暴亢化风所致。(《历代古方验案按》)

(3)心热则惊悸,肝热则抽搦(《历代古方验案按》)

抽搦与搐搦完全同义,社会用字倾向于搐搦。不计出自辞书的用例,CCL语料库古代汉语支库有搐搦2例,没有抽搦;现代汉语支库有搐搦9例,抽搦仅2例。因此,抽搦的抽字可以看做一个同音的别字。

四、小结

综上所述,“肌肉或筋腱等收缩牵动”义的搐字以及“搐搐|搐风|搐筋|搐动|搐搦”等词中的搐字,普通话都应该念chou。遗憾的是,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了搐字统读为chu,废除了搐字的chou音。这就使得“搐搐|搐风|搐筋|搐动|搐搦”的处境非常尴尬:把它们念作“chu×”吧,与北京语音的实际不符;念作“chou×”吧,又违反审音规范。要摆脱这种尴尬,除了把其中的搐字改作抽字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

徐世荣《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搐】chu(统读)”条说:

《初稿》审“抽搐”一词,定“搐”音chu。《订本》仍之,“统读”。因《集韵》此字反切为“敕六切”,因而有chu和chou两音。旧字典有只注chou音的,如20世纪50年代《国语词典》:“搐,chou,同‘抽’。”并附词条“搐风,同‘抽疯’”。此解依据《红楼梦》。《红楼梦》八十四回:“(巧姐儿生病)王夫人道:‘看着是搐风的来头,只是还没搐出来呢。’”这一“搐”字在口语中单用,当然不能念chu,而以chou音符合口头说法。但又有“抽搐”一词,岂能念为chou

chou?“搐”当是书面语用字,应遵审定的chu音。统读涵括,因尚有“搐动、搐缩”等词。(《红楼梦》“搐风”一词,是作者用字问题,那时,口头也当说choufeng,而不会是chufeng。)

徐先生撰写《释例》,意在说明《审音表》的合理性,但本条似乎达不到这一目的。《初稿》只审“抽搐”一词,定搐读chu,犹可说也。《订本》把搐字的chu音定为“统读”,废除了搐字的chou音,就大有问题了。

徐先生说“搐”字“当是书面语用字”是不符合实际的,读前文自明。至于说“‘抽搐’一词,岂能念为chouchou?”就更是说得太绝对。与chouchou距离最近的例子就有“仇雠”念chouchou。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补编》有:“【仇雠】chouchou<书>仇敌:勿为亲厚所痛,仇雠所快。”《广韵》“仇”字巨鸠切,“雠”字市流切。仇雠二字也是由不同音变成同音的。既然仇雠可以念chouchou,抽搐怎么就不能念chouchou呢?抽字丑鸠切,自然音chou;搐字《集韵·屋》敕六切,念chou同样合理。当然,笔者并不是说“抽搐”非念chouchou不可,比较起来,可能还是以念chouchu为妥,因为另外还有个“搐搐(抽抽)”这么念。即使“搐搐”源于“抽搐”,它们的关系也像“名堂”和“文章”那样,本来是同一个词,由于分别在口语和书面语两个不同的语域中长期使用,其音义已经分化,各自独立成词了。

徐先生还说:“《红楼梦》‘搐风’一词,是作者用字问题,那时,口头也当说choufeng,而不会是chufeng。”这后一句话说得好。只是《红楼梦》的用字不是有问题,而是用得好,应该予以肯定,并且作为规范。“搐”字之音,除在“抽搐”中念chu外,其余都应念chou;“搐风|搐筋|搐动|搐缩”等词与“抽风|抽筋|抽动|抽缩”等词虽然读音分别相同,却是两个意义有别的词汇系列;与“搐×”意义相同的“抽×”,都应从规范词典中删除。这样,既充分尊重了“搐”字的音义,发挥了它的记词功能,也更加符合文献用字的历史实际和群众用字的正确倾向。

汉字文化2012年5期

汉字文化的其它文章锐意创新治学法彰显民族文明进程的汉字阐释说守正拓新 与时共进古代蒙学主要教材用字初探王国维先生“古雅说”价值再探《辞源》、《汉语大词典》“蓐食”条释义商榷

相关风暴

碗有裂纹是为什么 瓷碗为啥会自己裂开?
365bet中文网站

碗有裂纹是为什么 瓷碗为啥会自己裂开?

🌀 07-04 🌊 阅读 5221
Win11斜杠符号怎么输入?如何快速打出?
365bet中文网站

Win11斜杠符号怎么输入?如何快速打出?

🌀 07-20 🌊 阅读 1882